传播文明,树立形象

主题: 时隔24年,中国再度申报世界“双遗产”

  • 印象
楼主回复
  • 阅读:15973
  • 回复:0
  • 发表于:2023/6/12 10:12:5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高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新民10日在海口举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上宣布,海南省已正式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简称“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这是1999年武夷山入列世界“双遗产”以来,中国时隔24年再度申报。

截至2023年,全球范围内有39项世界“双遗产”,中国占4项,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泰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于1987年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12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武夷山顺利通过遴选标准,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世界“双遗产”。


6月1日,晨光照射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主旨,“双遗产”是指兼具自然与文化之美的代表。海南岛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作为其中典型代表,2022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简称“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深度参与了海南“双遗产”相关工作。“如果这次申报工作顺利,那将是时隔二十多年后,在世界遗产领域,中国对世界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建立在文化和自然融合、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国际背景下。”刘保党说,“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目前已进入编制申报材料、开展相关配套工程的关键阶段。

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技术团队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领衔。宋峰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大都是在原有的自然保护的基础上诞生,在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重要基础,也是极大优势。

据介绍,海南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雨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重点鸟区集中地和零灭绝联盟保护地。黎族传统聚落的村落形态及建筑,反映出黎族人民不断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并与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相融合的特点。黎族人民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山、林、草、田镶嵌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为一些特有物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形成了海南岛传统人居环境下特殊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袁小虹介绍,目前中国已拥有56项世界遗产,总面积超7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为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新闻链接

与会嘉宾分享传播世界遗产保护的

知识与智慧,共同助力海南申遗

世界的遗产 人类的财富

古往和今来、自然和文化,这个多彩地球上演绎过多少故事?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如期举行。活动围绕“多彩的地球 多样的生命”的主题,聚焦“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报世界双遗产,举办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世界遗产主题巡展、学术研讨会及相关配套活动。

在当天活动上,来自国内外的与会嘉宾分享传播世界遗产保护的知识与智慧,增进自然和生态保护领域交流与共识,推动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同时为“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申遗工作出谋划策。


2023年6月11日海南日报A03版版面图


1、与世界遗产同行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辉煌岁月的结晶,它既是文明的注解、历史研究者考察的分析依据,又是一段段文明光彩熠熠存于世间的见证……”在活动现场,一封致与会嘉宾的信件,将大家的思绪迅速聚焦到世界遗产这一主题上。

“今年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诞生51周年,也是中国加入《公约》38周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指导下,世界各地的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教授宋峰指出。

各类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世界遗产主题巡展在华彩·海口湾广场举行,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中国有56处世界遗产,其中14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4处为双遗产地,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多。目前这些世界遗产覆盖了数百个保护区,它们在解决各种环境问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未到现场,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主任夏泽翰在线视频致辞时,用“十分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袁小虹介绍,在中国,自然遗产与自然保护地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有效保护了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近30%的重要地质遗迹。“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她指出。

2、海南申遗底气何来?


黎族乐手演奏传统乐器。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会场上,海南成为高频词,热带雨林景致、海南长臂猿等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去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双遗产”。

“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被提名,它具有哪些魅力?又有何特殊之处?

先看“轮廓全貌”——位于海南岛中南部,是诸多全球濒危物种和海南岛特有物种的庇护所,也是黎族人民在历史上适应当地特殊自然条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舞台。

再看“肌理细节”——区域内拥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环状地貌结构,使得当地的气候、土壤、动植物等资源呈垂直带谱与水平环状分布,构成“万物在一山,十里不同天”的景致。

从垂直带谱来看,区域内从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分布了低地雨林、山地雨林、热带云雾林等植被类型;从水平分布来看,各大片区栖息着多样的生物,包括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海南长臂猿为代表的珍稀濒危且海南特有的物种。

海南岛先民在这片雨林中留下一行行文明进步的足迹,从择洞穴巢居,到棰木皮为衣、制土陶为器,再到用茅草、木头、泥土搭建船型屋、金字形屋……黎族传统聚落所反映的人地互动关系、生活习俗特征和村落物质遗存,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生态智慧,是热带地区岛屿性部族聚落的典型代表,具有全球代表性。

3、争取实现“双遗产”零的突破

以世界遗产之名相聚,关注海南申遗工作,这是与会嘉宾共同聚焦的话题。

“当我们面对像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这样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时,研究者常会遇到困境,就像人们在玩‘两人三足’游戏时的感觉一样,要么是自己不小心跌倒,要么会由于不谨慎,造成了系统本身的退化。”英国皇家气象学院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罗伯特·麦肯齐比喻说道。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海口启动,图为英国皇家气象学院院士、伯明翰大学教授罗伯特·麦肯齐致辞。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世界遗产来自过去,也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性,必须对稀缺性、确定性保持细致入微的观察研究,以及必须保持系统当中生态、经济、当地文化传统的均衡发展。”他说。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耕年认为,海南岛有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多样化的民族构成,这是海南的自然本底。自然本底基础上形成生态域,生态域产生独特文化。“做好世界遗产工作,我们需要对研究的地区,甚至全球地理基本格局特征要有一个全面的高度理解。”刘耕年说。

踏上申遗路,海南正积极争取实现“双遗产”零的突破,一步步往前进。

“海南已经正式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正委托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世界遗产申报材料的编制工作和相关配套工程。”开幕式后,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开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海南将充分尊重古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申遗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