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明,树立形象

主题: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关于防鸟撞的对话

  • HuangLiuZ
楼主回复
  • 阅读:16341
  • 回复:0
  • 发表于:2024/3/4 10:05:38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高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们把目光投向“鸟撞”。




鸟撞,指鸟类与建筑物上以玻璃幕墙为主的部分发生碰撞,导致鸟类受伤或死亡。鸟撞问题正日益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隐形凶手”。




北美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加拿大,每年因鸟撞建筑死亡的鸟类个体数量在两千五百万只左右,而在美国这一数量则达到惊人的3.65亿~10亿只,让鸟撞成为仅次于流浪猫和家猫捕食之外,造成鸟类死亡的第二大人为原因。




2021年,由昆山杜克大学、自然之友及守护荒野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关注鸟撞议题的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并于同年启动全国性的系统性鸟撞调查。




在2021至2023年的全国鸟撞调查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累计发现并记录了500多起鸟撞事件——死亡个体中,不乏红喉歌鸲、红胁绣眼鸟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




柴子文是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硕士、自然之友野鸟会志愿者,也是防鸟撞行动网络鸟撞调查项目北部地区组织志愿者。




“首先要转变观念,意识到鸟类撞到玻璃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鸟撞是需要避免的,才会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城市构造中更多考虑如何避免鸟撞的发生。”他说。




以下是九派新闻与柴子文的对话。


【1】白天、玻璃墙、迁徙途中



问:为什么会出现鸟撞现象?





柴子文:鸟撞现象的出现与鸟类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人类所看到的世界不同有关。




鸟类和人类的视觉系统有生理上的区别。鸟类眼中含有四种不同的视锥细胞,除了能感受到人类所敏感的红、蓝、绿三种光之外,它们对紫外光也很敏感,这意味着鸟类对很多颜色的感知比人类更敏锐。比如,鸟类可以识别像紫外线这种人类无法识别的光线。




从视野方面来看,人类的眼睛都位于头的前部,双眼视野重合度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能给人带来更好的空间距离感。但很多鸟类则不同,它们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虽使其能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但这样的构造也伴随着缺陷,即双眼视野重合度低,不能构成双视的影像,也就不具有双眼视功能,导致其不容易判断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从上述两个因素分析,因鸟类与人类对于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人类觉得显眼的提示、明显的图案,或能识别出玻璃幕墙的反光,鸟类则可能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不一定能敏感地识别。尤其鸟类在飞行过程中自身带有一定速度,同时将更多的精力用来防范天敌,便更难识别出建筑物上玻璃幕墙反射出的植被或天空不是自然环境。此外,加之鸟类空间距离感较差,待飞行至建筑物前方、发现其并非自然环境时也来不及降速,从而出现鸟撞现象。


鸟不同视野类型和看到的景象。图/Bird vision explained





问:鸟撞现象多发于什么情况?




柴子文:根据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2023年系统性鸟撞调查情况,相较于墙面,鸟撞往往发生在玻璃上,并且建筑上的玻璃覆盖面积越大,鸟撞发生的概率越高。




其次,绝大部分鸟撞现象发生在白天,这是由于鸟类在白天活动得相对更多,白天阳光对玻璃幕墙的反射也更明显,虽然夜晚也会因灯光照射造成镜面反射,但总体上看,鸟撞发生在白天的概率更高。




此外,建筑周围植被及水面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鸟撞现象的出现,如果建筑物附近植被较少且存在水面,发生鸟撞的概率会相对更高。




问:2021年发布全国首份鸟撞建筑调查报告提到:82.1%的鸟撞发生在低于6层的建筑上,频率甚至是高层建筑的9倍。这是什么原因?




柴子文:从近两年全国系统性鸟撞调查的数据和情况来看,建筑的高低与鸟撞现象的发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不过影响鸟撞现象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国内对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大家对鸟撞现象的关注还在逐渐升高。2021年春季,全国性的系统性鸟撞调查首次发起,当时项目的进展还不是很长,所以其报告可能更多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和数据。




像刚刚提到的建筑周围植被的因素,美国的研究数据表明,鸟撞现象多发于植被较多的地方,而依据近两年国内调查的情况来看,周围没有植被的建筑物上鸟撞现象发生的概率更高,所以很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其他影响因素造成了这种差异。也就说明,我们还有很多影响鸟撞现象发生的因素未能发现。鸟撞调查项目还有长期调查、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毕竟调查项目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数据和结果才会越准确。




问:哪种类型的鸟更容易发生鸟撞现象?为什么?




柴子文:在自然之友负责的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在森林中常见的鸣禽、体型较小的雀形目鸟类,尤其是鹟科和莺科鸟类发生鸟撞现象的频率比较高,这也是全国鸟撞调查中的普遍现象。




至于原因,目前还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但个人推测,由于这两个科属的鸟类体型较小、容易被捕食,因而在飞行途中,它们会将更多的精力用来防备捕猎者或应对其他危险情况,对于识别玻璃幕墙分身乏术,也就更容易发生鸟撞。


系统性调查中鸟撞所属鸟种名称。图/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2023年度报告





问:鸟撞现象会在候鸟迁徙季节发生得更频繁吗?




柴子文:目前来看大趋势是这样的。从鸟撞的原理来讲,鸟类在长距离飞行途中会非常疲惫,而在迁徙季节中鸟类恰好处于长距离飞行的状态下,它们的精神和注意力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更容易与玻璃幕墙发生碰撞。在迁徙季节,鸟类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较为集中的飞行,哪怕鸟撞发生的概率是平均的,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固定的,由于鸟类的数量多、飞行强度大,我们能够观察到的鸟撞次数自然也会更多。




【2】观测到的鸟撞数据只是“冰山一角”




问:鸟撞会带来哪些危害?




柴子文:从短期来看,人类很难明确地感受到鸟撞现象带来的严重影响。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候鸟类的生存状况以及鸟撞现象,但实际上我们能够观测并记录到的鸟撞事件只占全部事件的很小一部分。相较而言,北美地区对鸟撞事件关注时间更长,如果按照北美观测到的数据结合国内的城市规模来推测,中国每年因鸟撞而死亡的鸟类数量应该十分庞大的,可能达到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的级别,因此,实际上存在很多因没有观察到而忽略掉的鸟撞事件。




从长期来看,大量健康的鸟类出现非正常死亡,肯定会对这种鸟类或这一物种的生存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城市中一个物种生存情况变差、数量减少也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尤其在人类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生态系统本身就比较脆弱,如果再出现较大的扰动,可能会给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比如在蚊虫防治及(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方面,都会带来现在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




问: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受伤的鸟类应该怎么做?




柴子文:首先,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鸟类受伤有很多情况,有可能是因为鸟撞等物理原因受伤,也有可能是染上禽流感等疫源疫病或自身携带寄生虫,在不清楚受伤原因的情况下,在救助受伤鸟类或动物之前要先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自身安全,比如可以戴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其次要认真观察受伤鸟类的状态,判断其是否需要人为干预。如果它只是疲惫或受到暂时性、轻微的损伤,还具备自己恢复的能力,这种情况下,人类不需要过多地参与,或许它在原地休息一下就能恢复。如果它受的伤较重、有明显的出血或是自身无法恢复,就要进行人为介入。




以鸟撞为例,首先要判断它有没有骨折或明显的出血,没有则可以把它暂时收养起来,喂一些水和食物,等待其自身慢慢恢复;如果有明显的骨折、出血等重伤症状,也要先将其收养起来,并寻求当地救助中心的专业人士帮助,由他们将受伤的小动物带走,进行专业的救治和后期的养护。


北京亦庄附近发现的一只被撞的环颈雉。图/自然之友野鸟会



问:有什么方式能保护鸟类避免受到鸟撞的伤害?




柴子文: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建筑,由于成本较高,很难将其拆除、重新再建,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较为有效且便利的预防方案是,在玻璃幕墙上贴一些具有形状的贴纸,能够打破玻璃幕墙发出的连续的反光,并且鸟类能容易识别。




对于还未建成的建筑以及今后城市的构建上,可以尽量构建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发生鸟撞的可能性,避免构建带有大规模的巨型玻璃幕墙且没有任何防护的建筑。




问:为了减少鸟撞悲剧,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




柴子文:首先要转变观念,意识到鸟类撞到玻璃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鸟撞是需要避免的,才会在今后的建筑设计、城市构造中更多考虑如何避免鸟撞的发生。




在行动上,可以参与鸟撞调查项目,并且除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开展的春秋两季统一调查之外,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偶然遇到鸟撞现象,也可以提交平台记录。参与的志愿者越多、分布越广,就能了解更多城市里的鸟撞情况,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关注鸟撞现象。




【3】已完成超万次鸟撞调查,公众对鸟撞现象关注度上升




问:在防鸟撞行动网络的调查结果中有没有哪些重点观察的区域?




柴子文:目前重点开展鸟撞统一调查的时间选择在春秋候鸟迁徙季节,地点上会选取城市中比较高大且具备玻璃幕墙、周围植被情况不同的建筑物进行重点监测。但在监测区域上,还无法做到在每个城市都开展鸟撞调查。由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志愿者数量较多,自然而然成了鸟撞调查的重点监测区域。




问:到目前为止调查活动开展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你觉得在这期间公众的参与度、保护意识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柴子文:实际上参与鸟撞调查的活动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志愿者在四五周内每周连续开展五天调查。从这方面来看,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鸟撞调查活动,还有很多人尽管因各种客观条件没能参与或完成调查,但越来越关注鸟撞现象,也体现出大家的关注和热情。




并且据我了解,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一些北京、深圳的高校学生和公司员工,自发地在学校及公司里组织成立了志愿者团队,积极参加防鸟撞调查项目。还有一些关注鸟撞或参与调查的志愿者发现自己观察的建筑存在鸟撞风险,主动向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进行申请,在建筑物的玻璃幕墙上开展张贴防鸟撞贴纸系列活动等具体的保护行为。


英国剑桥阿斯利康研究中心的防鸟撞设计——倾斜玻璃幕墙。图/防鸟撞行动网络2023年度报告





问:自然之友除了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鸟撞调查项目之外,还开展哪些活动?




柴子文:自然之友是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中的重要合作组织,自然之友野鸟会是自然之友下设的一个兴趣小组,野鸟会主要负责了每年东北及华北两片主要区域的鸟撞调查项目的招募和组织。




此外,野鸟会还组织过面向鸟撞志愿者的活动,如带领志愿者在圆明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百望山森林公园开展专门的观鸟活动,给大家提供互相交流和了解鸟类的机会,还邀请了昆山杜克大学的老师为大家开展相关讲座和培训,并积极发布、推广相关信息。




问: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鸟撞调查项目发展至今,项目规模的扩大情况如何,是否会继续开展?




柴子文: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每年会在春秋两季开展系统性调查,在2022年秋季有469个志愿者个人或团队参加,到了2023年春季增加到861个志愿个人或团队;2022年秋季共完成了7681次有效的鸟撞调查(一栋建筑调查一次记为一次鸟撞调查),到2023年春季完成调查的次数扩大至11665次,可以发现参与鸟撞调查的志愿者规模及获得的有效调查数据有明显的扩大。




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收集、科研项目或公众活动往往都需要长期、持续的观察和记录,才能掌握其中的具体规律和科学内容,因此我们也希望这个项目能尽可能地长期存续下去,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加,并扩展到更多的城市。




目前2024春季全国鸟撞调查已经开始招募志愿者,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关注“防鸟撞行动网络”公众号,欢迎更多志愿者参加。(来源:九派新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